close

開學日奔去學校藏書不多的圖書館,意外發現架上還有剩下湊佳苗著作的小說,想說自己也只看過最有名的《告白》,於是就借來看了,意外蠻薄的一本。

以下是摘自博客來的簡介

有罪!無罪!究竟由誰來決定?
  補償,又到底要做到什麼程度才夠?

  《告白》暢銷名家榮獲「書店大獎」後,備受期待的首部力作!

  一件十歲女童遇害懸案,
  四個記不清兇手長相的目擊者。
  一段口不擇言的激動控訴,
  從此將她們的人生推向了贖罪的黑洞……

  「在追捕時效期滿前,妳們去找出兇手來!
  如果做不到,就得補償到我滿意為止!」

  現在回想起來,真正改變了我們命運的,並非英未理之死,而是十多年來深深釘進我們心裡的這句話,以及英未理媽媽當時歇斯底里、咬牙切齒的神情。

  不,或許早在英未理跟著她爸媽從東京搬來我們這個「全國空氣最乾淨的小鎮」時,一切便已起了轉變。或許像芭比娃娃般精緻的她,和我們這些在鄉下土生土長的野孩子根本不應該玩在一起。又或許那天,是我們四個人在什麼時候做錯了什麼,所以她才會死?或許,我們才是真正害死英未理的兇手!

  眼看兇手的追捕時效就快到了,是不是因為我們記不起那個男人的樣子,才一直捉不到他?這些年來,這個念頭就像無形的緊箍咒,緊緊地圈住了我們!我們到底該怎麼做,才能夠補償?如果說,我們身上的罪,用四段活著的人生來贖,這樣夠不夠?……

  原以為安全的校園裡,發生了一件駭人的命案!身為目擊證人的四個女孩背負了一輩子的內疚,從此步上殊途同歸的悲劇之路。然而,面對無辜死去的小女孩,有罪的是誰?該為此贖罪的又是誰?誰有權利理直氣壯地丟出石頭報復?而為了彌補「還好不是我」的罪惡感,又必須付出多少倖存的人生?

  繼《告白》之後,日本「書店大獎」得主湊佳苗再度以獨特的輪述手法,透過當事人的不同視角,一層層剝開所謂「罪」的真相,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人性掙扎!

 

接著是不專業心得點評

老實說嘛,看完有種深深的「咦?就這樣?沒了?」。簡單來說就是個痛失愛女的母親將怨恨遷怒到目擊者(四個,女兒的小夥伴們)身上,然後這四位因為背負著這樣的愧疚感產生扭曲(?)人生的故事。但其實這樣的設定讓我毫無驚喜感,感覺好像什麼玫瑰捅你眼之類的類戲劇會出現的劇碼。故事的寫法也想當常見,一個篇章一個角色的口述在很多日本小說的(或是各國小說?)是蠻常見的寫法,由多方位的角度去闡述同一件事可以幫助讀者融入整個劇情之中。說難看?怎麼可能,出版社出來的作品加上湊佳苗在說故事的功力,我可以肯定,好看,很流暢的劇情,節奏感抓得很好,不會快到讓你跟不上劇情,也不會緩慢的讓人想睡覺。但是,好看不等於內容好,這是以我的觀點來說。至少在這個其實我覺得篇章過於薄弱的故事中,我有超!多!疑!惑!

前面的章節雖然沒有太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,但至少我抱持著這是個順暢的作品,雖然平淡,但食之還算有味道的心態看著,然後快到最後一步時,完結了。這種感覺就是你順順地在大馬路騎著機車,保持時數60公里,然後下一秒,突然按了剎車。結局讓我超級空虛,我覺得沒有被交代清楚整個故事。為什麼要選擇姦殺?犯罪目的是什麼?兇手的結果?其實就連公開兇手時我也有點反應不過來,我沒有看到證據,只看到推論。然後兇手就被確定了。的確,跟著作者的步調去看,兇手的確是這人無誤,但也許我還抱持著看推理小說的心態(雖然這本也不是推理就是),抱持著錯誤心態的下場就是,我沒有被作者說服QAQ

不過不得不說,在人物描寫刻畫上,湊佳苗很有一套,還蠻喜歡她的寫法。

呃,好像有點太激烈了哈哈,因為剛看完特別有印象,心得廢話變多了,不做總結來說,湊佳苗還是一個不錯的作者,期待她之後的作品^^

arrow
arrow

    莫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